代码幻影
1/对中国不放手,黄仁勋的战略清醒
黄仁勋还真是对中国市场念念不忘、情有独钟啊!
英伟达又宣布对中国开发新的“版”了,这已是第三次了,禁一次,就搞一个新版本,真是与时俱进,生生不息呀。
据路透社5 月 25 日报道,英伟达计划面向中国市场推出一款基于Blackwell 架构的新型人工智能芯片组,可能命名为B40 或 6000D,将于 2025 年 6 月量产。
售价约 6500-8000 美元,较 H20 型号售价直降 4000 美元,低于华为昇腾 910B 。以价格腰斩的策略试图以性价比挽回市场份额。另外,英伟达还在开发另一款面向中国的Blackwell 架构芯片,最早将于 9 月开始生产。他直言:“中国是独一无二的,没有任何市场可以替代它。即便在市场份额腰斩的情况下,英伟达仍选择继续投入。

中国市场对英伟达的意义远不止于销售数字,因为美国半导体技术迭代是中国客户应用倒逼的,是和中国产业一道成长起来的,包括高通和英特尔。
黄仁勋表示,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AI 应用市场,中国正在成为英伟达技术迭代的“压力测试场”。自动驾驶领域,百度Apollo 对实时算力的极致需求,推动英伟达推出专为 L4 级自动驾驶设计的 Orin 芯片;智慧城市建设中,海康威视对多模态数据处理的需求,促使英伟达优化 Jetson 边缘计算平台的能效比。这种需求驱动的创新,让英伟达的技术迭代速度比竞争对手快 30% 以上。
英伟达与比亚迪合作开发的车载AI 系统,已在中国复杂路况下完成超过 1000 万公里的测试;与商汤科技联合研发的工业质检方案,将缺陷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.9%,远超行业平均水平。正如黄仁勋所言:“中国客户的需求总是走在技术前面,这迫使我们不断突破边界。”
美国政府的管制措施让其损失惨重—— 仅H20 禁令就导致 150 亿美元订单泡汤,华为昇腾芯片趁机抢占 30% 市场份额;另一方面,中国市场的创新活力又让黄仁勋看到机遇:“全球 50% 的 AI 顶尖人才来自中国,美国根本阻挡不了中国AI 的发展。”
黄仁勋对中国市场的情有独钟,本质上是对技术创新规律的敬畏。30 年来,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成功,不仅是商业利益的驱动,更是技术与需求深度耦合的结果。正如他在台北国际电脑展上所说:“AI 的发展需要全球协作,任何试图孤立中国的行为,最终都将伤害自己。”
黄仁勋是准备与中国共生共荣。在CES 2025 演讲中,他提出 “物理 AI” 概念,强调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场景将成为机器人、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天然试验场。
英伟达将继续以芯片+ 本地化研发策略深耕中国市场。
2/中国机器人,率先爆发
在COMPUTEX 演讲中,黄仁勋首次将机器人产业列为英伟达战略重点,无论工业机器人,还是人形机器人人,各类芯片应用在机器人成本中占比高达30%-50% 。他预测,机器人市场将在未来五年内达到万亿美元规模,将成为继数据中心后的第二增长极。
英伟达于5 月 20 日发布类人机器人基础模型 Isaac GR00T N1.5。该模型已被波士顿动力、富士康等企业整合至NVIDIA Isaac 平台,推动工业机器人向自主决策与动态适应方向进化。
黄仁勋非常看好机器人领域,而这一产业率先在中国爆发了。

2025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和中国人形机器人,都迎来历史性突破。一季度工业机器人出货量达7.7 万台,同比增长 11.6%,其中协作机器人(Cobots)增速高达 41.4%,成为市场最大亮点。
2025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预计达 440 亿至 500 亿美元,中国作为最大贡献者,占比突破57.5%,较 2024 年提升近 10 个百分点。这一数据背后,是中国在协作机器人、SCARA 机器人等高端品类的绝对优势 —— 协作机器人出口量占全球 24.57%,SCARA 机器人国产化率超 80%。
中国工业机器人迎来高光时刻,源于中国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、半导体等行业需求激增。比如,比亚迪、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年度机器人采购量超5 万台,推动六轴机器人在焊接、装配场景的渗透率提升至 35%。
埃斯顿,国产龙头登顶全球舞台。2025 年一季度以 10.3% 的市占率首次登顶中国市场,成为首个市占率破 10% 的国产品牌。1-4 月出货量预计超 2.27 万台,同比增长近 20%。埃斯顿的AI 工业智能体已出口至博世、电装等国际客户,极智嘉的智能仓储系统连续 6 年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。
汇川技术:从工控巨头到全栈供应商,2025 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 63%,工业机器人业务成为核心增长极。预计全年营收超 478 亿元,净利润达 57.32 亿元,同比增长 33.8%。SCARA 机器人市占率 27.3% 稳居第一,1-4 月出货量预计超 1.8 万台。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滚珠丝杠打破国外垄断。
美的库卡:全球产能与订单双爆发。佛山智能制造科技园产能提升至每天40 台,累计生产交付超 8 万台工业机器人。重载机器人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 50%,已出口至欧洲市场。订单激增:2025 年 1-4 月出货量预计超 1.2 万台。
新松机器人:高端市场破局者。半导体洁净机器人进入中芯国际、华虹等头部企业供应链,填补国内高端市场空白。2024 年半导体装备业务同比增长 99%,机器人业务增长 150%。与西门子、宁德时代合作智能仓储系统,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超 75%。
埃斯顿在德国设立研发中心,汇川技术在墨西哥建设生产基地,美的通过库卡拓展欧洲市场。2025 年,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以超 50% 的全球市场占比、头部企业的技术突破与全球化布局,标志着其已全面进入高光时刻。中国企业正在改写全球工业机器人的竞争格局,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将成为全球智能制造的核心引擎。
同样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,宇树科技订单爆棚,也正经历爆发式增长,成为全球技术创新与商业化落地的核心战场。
宇树科技的订单供不应求现象,本质上是技术迭代、成本控制与场景渗透共振的结果。宇树的四足机器人2024 年销量 2.37 万台,占据全球 69.75%。B20 系列在电力巡检场景中完成 5000 公里复杂地形测试,故障识别准确率达 99.2%。人形机器人 H1 和 G1 更因央视春晚表演 “出圈”,H1 以 65 万元售价(仅为波士顿动力 Atlas 的 1/3)进入特斯拉工厂参与物料搬运,成为中国机器人企业首次跻身全球头部供应链的标志性事件。

G1 则以 9.9 万元定价(仅为波士顿动力产品的 1/6)在京东首发即售罄,海外版在速卖通首日销售额破千万美元。
面对订单激增,宇树正加速产能布局,与长盈精密合作在深圳建立分公司,计划2025 年产能扩至 50 万台;与中大力德、长盛轴承等供应商签订 32 亿元减速器订单,单台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成本降低 75%。
除宇树外,优必选Walker S 系列已在极氪 5G 智慧工厂实现全球首例多机协同实训。2025 年 Q1 订单量同比增长 220%,已部署于比亚迪电池产线的精密焊接环节。
另外,优必选与吉利合作的“产线级多机协同” 项目,计划 2025 年实现焊接效率提升 50%。
天禽AI 脉诊机器人融合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传感器技术,3 分钟完成脉诊并生成 37 项体质报告,辨证准确率达 99.3%,已入选 2025 年日本大阪世博会,计划在社区健康管理领域推广。
中国机器人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和场景深度,正在改写国际竞争规则,宇树G1 售价仅为特斯拉 Optimus(2.5 万美元)的 58%,但运动性能(最大负载 5kg)已达其 80%;优必选 Walker S 在工业场景的精度指标(±0.02mm)超越发那科同类产品。
宇树则联合清华大学、上海交大成立“人形机器人创新联盟”,开源 100 万条训练数据,吸引超 500 家开发者贡献算法。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已从“技术跟随” 迈向 “场景定义技术” 的新阶段。
宇树科技的订单爆发,本质上是中国制造业生态、工程师红利与政策支持共振的结果。随着工信部《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》的落地,预计到2025 年,中国将形成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,在工业、服务、特种等领域涌现出更多全球标杆企业。
正如黄仁勋所言:“中国市场不仅是销售终端,更是技术迭代的压力测试场。” 这种需求驱动的创新范式,正在重塑全球机器人产业的竞争格局。